人物/編織人與人之間的美麗網絡

站在美術館最前線的人,不僅是作品的引路人,更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樑。一位稱職的導覽員,必須先在導覽前消化所有展覽內容,並且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以便在日後面對各式各樣的觀眾時,能找到最佳的轉譯方式。本期訪談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現場經理吳品萱以及兩位導覽員,一同分享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如何思考與維繫美術館與民眾間的黏著度。


藝術欣賞與服務同等重要

談起導覽員之於新美館為何如此重要?品萱回應,新美館尚未正式開館,開館前推出的展覽,是策展人特別依據空間所規劃,較難定義目前的場域就是美術館的「展場」。「我們經常收到與其他場館很不一樣的回饋,藝術街坊目前的展示空間不同於一般白盒子﹔對民眾來說,美術館似乎應該有一個很大的空間,裡面掛了很多畫作,因此也就非常倚賴導覽老師透過解說,讓民眾能理解,並留下更深刻的體驗,進而創造後續的再次回訪。」

圖說:身為美術館接觸民眾的第一線,品萱認為公眾服務的工作,是專業藝術與民眾常民生活間的中介角色。

透過這一年來的觀察,也逐漸勾勒出民眾的輪廓,「新美館目前的參觀族群,很多是新北市鄰近地緣關係而來,也因為這層關係不斷提醒我們,公眾服務如何做好中介者的角色。我常跟導覽員和前台服務人員討論,如何透過『精準的語言』讓民眾『輕鬆地認識藝術』,讓專業的藝術養分能夠滲透到大家的生活中。」品萱表示。

促使館內民眾擁有順暢的參觀體驗,也是品萱與眾多第一線人員的任務,由於美術館展品十分多樣化,有些能夠互動、有些禁止觸摸、有些會限制參觀人數等,於此產生的各類問題,唯一解方就是換位思考,「觀眾來自各種環境與教育背景,他說不定只是來散步,卻有機會擷取到不同知識,這時就會希望第一線人員融入感情地引導大家,避免以上對下的態度來進行對話。」


保有彈性的導覽方式

領著超過40人的參觀團隊穿梭場館間,新美館特約導覽員貓頭鷹大哥與美慧老師,兩人相當有默契地將團隊一分為二,將導覽路線錯開,為觀者創造舒適的體驗。不過隨著每次來館人數不同,年齡、領域差異更是廣泛,使得導覽員得時刻保有彈性,才能端出理想狀態面對觀賞者。

圖說:認識美術館,不只透過作品,還能從人文、生活、環境各方面切入。

名字相當特別的貓頭鷹大哥,率先說明自己如何保持導覽的彈性,「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我會使用華德福教育的方式,帶領他們從辨識顏色、圖像開始欣賞作品;若是年紀再大一點的孩子,我就會融入知識性的內容。」貓頭鷹認為,美術館不是只談藝術作品的地方,它必須從人文、生活、環境等各面向來切入與認識,「你必須跟聽者產生共鳴,他們聽得開心、快樂,才有下一次來訪的機會。」

「我有一個習慣,會先去研究參與導覽的團體背景,這樣才能事先掌握導引的方向。 」美慧老師接著補充著說。例如接到藝文社團的學生,那麼就要考量到他們已經具備相關知識,在導覽時就可以講深入一些,「我也帶過心智年齡只有5、6歲的大孩子,如何用輕鬆的方式讓他們認識美術館,就成了那次導覽的重要課題。」

圖說:美惠老師認為,若能事先掌握導覽的團體背景,較能快速掌握導引方向。


為導覽注入靈活元素

導覽的經歷越多,難免會遇到有人途中分神,甚至有些人會露出:「我早就懂!」的表情,這時候貓頭鷹大哥就會調皮地把麥克風遞出去,試圖與對方產生互動,「把話語權交到他們手上有幾個好處。首先,團體的人或許都喜歡聽他講話;第二,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沒有注意過的地方;第三,以這樣的方式互動,會讓團體氣氛更熱絡。所以從團體裡面去找這些角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除了在導覽過程保持敏銳觀察力,感性的心思更是不可或缺,尤其數位資訊、AI功能越趨完善的今日,不少展覽改以語音或線上導覽呈現,更加凸顯真人導覽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具備靈活度,以及讓參觀者感動的心意,「真人導覽彷彿一場劇場表演,而我們就是充滿感情的演員。」貓頭鷹大哥熱情地分享著。

圖說:當代藝術作品相當多元,有時候是資料、有時是互動裝置,透過導覽解釋之後,都能帶給民眾不同刺激。

對於語音導覽與真人導覽的優劣,美慧老師則是認為,由於自己是喜愛發問的類型,因此有導覽員帶領參觀時,就能即時得到回覆,「又或是我本身是退休老師,因此帶導覽時很像在上課,所以當遇到小朋友的時候,就會跑出想要吸引孩子的一面,通常孩子們都很吃這套。」

也因著這麼一群人站在美術館的最前線,讓藝術作品的概念得以用親切的言語傳遞出去,同時間,一邊編織著人與人之間的美麗網絡,以柔軟又謙遜的姿態包覆著來自四方的民眾,帶領大家在美術館與作品中暢遊。

文:黃映嘉
圖:Ogawa Lyu

2024|11月
人物/編織人與人之間的美麗網絡



分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