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座召喚情感與認同的博物館

回顧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從古典時期皇親貴族專屬的典藏,到大航海時代彰顯對收藏的渴望,再到17世紀啟蒙運動主張自由與民主的人文思潮,博物館一路從小眾走向大眾;從菁英觀點轉為大眾服務,21世紀的當代博物館在邁向新紀元的同時,與觀眾的關係有了本質上的劇烈變化。本期特別邀請擁有多年博物館實務與學術經驗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賴瑛瑛,分享當代博物館如何重新定義與觀眾之間的關係。


博物館必須打動人心

「我想先提出一個『情感博物館』(museum of emotions)的概念,也就是無論美術館或博物館,相較於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等功能,它必須是一個打動人心的場域,鼓勵民眾在這裡分享快樂、悲傷、憤怒等各種情感,如此它才能得到大家的情感認同,才得以成為眾人的博物館。」談起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連結,賴瑛瑛開門見山地指出,大眾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

圖說:賴瑛瑛認為,博物館對大眾開放的目的之一,是以有形的物質做為基礎,作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

1683年,位於英國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成為史上第一座對社會大眾開放的博物館,開啟了博物館與普羅大眾對話的起點。博物館自此從單純典藏的空間,逐漸被賦予社會教育的角色。時至今日,2022年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提出的博物館定義,包含對有形和無形資產進行研究、蒐藏、保存、詮釋和展示⋯⋯具有近用和包容的特質,促進多樣性及永續發展。博物館本於倫理、專業及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溝通,提供教育、愉悅、省思及知識共享之多元體驗。

圖說:英國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館,是史上第一座對社會大眾開放的博物館。攝影:Richard Mortel。

博物館的定義看似包山包海,但公眾究竟要的是什麼?博物館又能如何回應這些需求?「我們所處的社會,事實上是個高風險的環境,面對 COVID-19、烏俄戰爭、全球暖化等挑戰,現代人的心情其實是很焦慮的。」賴瑛瑛接續說明道,博物館如何幫助人類有韌性的面對未知的未來,其所要扮演的是一盞明燈般的角色,「博物館不只是教育的功能而已,還有『文化行動力』(cultural action)的層面,也就是透過策展或作品來傳遞一種清晰的態度與訊息,在混沌的當下,照亮通往未來的方向。」


每一次的接觸都很重要

當談到策展,賴瑛瑛也強調,博物館的策展人絕不是唯我獨尊的詮釋者,他/她更像一位中介者或是協助者(facilitator),創造出讓觀眾參與的多樣化機制。根據 Nina Simon 所提出的「參與式博物館」(participatory museum),博物館不僅可以廣納不同族群的觀眾來擔任志工、參與導覽解說,另一方面,更可以邀請觀眾參與共同策展,讓多元觀點的聲音在博物館的平臺上百花齊放。賴瑛瑛也舉例,台北當代藝術館20週年之際,藝術家張美陵與大同區居民共創的「你們家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到美術館展覽」,將庶民生活中的平凡物件透過訪談與攝影擷取成為藝術精華,就是「參與式博物館」的最佳範例。

圖說:台北當代藝術館20週年系列展覽之一,《你們家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到美術館展覽》,邀請2001年曾參與開館展的藝術家張美陵重回大同區,邀請社區居民再次共創,並將拍攝的新作與20年前的舊作並置,再現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切片。

「當我們討論博物館的觀眾時,不只是做觀眾研究而已,而是如何建立讓觀眾有感的連結,讓他們願意將博物館或美術館當作自家客廳,自然而然地踏入這個場域。 」如何做到呢?賴瑛瑛的答案是:「每一次與觀眾的接觸都很重要。」舉凡空間設計、展覽規劃、教育推廣、社群媒體經營等,都在塑造民眾對於博物館的感受與體驗,進而累積博物館的口碑與聲望。「博物館的『永續』(sustainability),其實應該翻為『可持續性』,也就是在經營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不斷地在建構與鞏固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關係與情感,可能是觀賞一件作品、喝一杯咖啡,或逛一間禮品店,博物館藉由文化行動召喚不同的觀眾群,讓他們獲得心靈的歸屬,只要產生連結與認同,他們就很可能成為忠實的觀眾。」


創造無可替代的緊密關係

「博物館評量中有兩個重要的指標,一個是友善平權,另一個是資訊公開。觀眾一旦開始使用,它就是一個親近與連結的開始,博物館才有機會發揮社會影響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博物館如何將資源有效配置在有意義的文化行動上,帶給觀眾獨一無二的深度體驗,這樣的體驗將會刻入觀眾的生命經驗中,甚至可能驅動個人乃至社會的改變。賴瑛瑛以自己為例,因為曾在國立臺灣博物館觀賞「鯊手輓歌─瀕危的海中王者」展覽後,意識到人類對鯨鯊生存所造成的威脅,便決定不再食用魚翅。「觀眾很聰明,會將展覽內容內化為他們與應對社會的方式,所以博物館要做的,就是讓觀眾清楚掌握其所要傳遞的訊息。」她解釋道。

圖說:賴瑛瑛表示,因為觀賞過一檔鯨鯊特展後,意識到人類對於鯨鯊生存的威脅,便決定不再食用魚翅。

「博物館改變生活」(museums change lives.)是利物浦博物館館內所掛的旗幟,恰巧呼應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無可替代的緊密關係。博物館歷經數百年的發展與流變,從「以物為主」轉向「以人為本」的思維,賴瑛瑛相信,「一座博物館,只要讓觀眾願意親近,它就成功了。」只要有觀眾在,博物館就會為其敞開,無論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就有被傳承下去的可能。

圖說:民眾透過與藝術品互動,產生共感與連結。圖為新美館《體育課》展覽。

文字:楊孟珣
圖片提供:賴瑛瑛、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11月號
觀察/一座召喚情感與認同的博物館



分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