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

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


活動介紹

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以下簡稱新美館)將於2022年11月12日至11月13日舉辦「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18位專家學者進行演講與對話。本論壇係新美館藝術史研究計畫之一,植基於新北市藝術發展研究以及甫出版的展覽史專書《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及前衛實驗》上延伸討論,進一步描繪上世紀九零年代台灣前衛藝術發展的豐富面貌,並試圖打開新的論述空間。


  • 「這裏有點像是一個菜市場,又好像一團蜂蜜,攪拌之後溶化在河水裏,甜甜的氣味,又蒸發在城市中。」

這段擷取自「破爛生活節」(1994年)傳單上的文字,給予後人想像九零年代的時空一個真實又充滿想像空間的參照,那樣曖昧不明的氣味,就像整個時代的寫照。九零年代的藝術發展具有強烈的實驗性格,從威權統治到民主化這段極為細緻且複雜的轉型過程中,藝術家們敏銳且大膽地衝撞社會邊界,在小劇場、行為藝術、噪音、視覺藝術、媒體與學術刊物各方面,皆開啟了新的局面,給後世帶來深刻的影響。本論壇對於九零年代的討論,除了以解嚴作為開啟新歷史語境的標誌性事件之外,亦將置放於全球脈絡中探討,透過冷戰格局下的地緣政治及全球化所促成的文化流動等國際宏觀敘事,思考台灣藝術發展如何回應彼時本土語境,逐步長成自我獨有的樣貌;同時,隨著九零年代具有內部參照的亞洲視野與意識逐漸萌芽,本次論壇亦邀請來自亞洲或研究亞洲的講者參與,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研究,找尋歷史的共振時刻。

台北縣(今新北市),從地理、經濟發展、文化發展、都市規劃等等各個層面上來理解都是「邊緣」以及相對於首都中心的「地方」。然而,正是因為這些特質與條件,使得這塊“盆邊之地”成為各類藝術實驗發展的最佳地域。從1992年起,由北縣文化中心所舉辦的北縣美展實施了一連串的改革舉措,將代表藝術正典的官方沙龍翻轉成為彼時最重要的實驗展演平台,例如在美展評選中起用「責任藝評」進行藝術體制的反思與批判,以淡水河為題一系列的「環境藝術」展覽開啟了展覽策劃的新範式,更有如「新寶島藝術季」等各類跨域實驗的當代藝術展演活動等,這些變革除了回應台北縣政府的本土化政策之外,同時也反映著前衛藝術與台灣民主化進程之間的密切關係。新美館展覽史專書《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及前衛實驗》主編、藝術史研究者蔣伯欣將以此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並邀請藝術史學者郭昭蘭及董冰峰參與綜合討論。

除了主題演講之外,本論壇進一步規劃四場圓桌討論,包括「展覽史與檔案的研究方法」、「身體的反叛與再建」、「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與「評論與出版的批判意識」等四項子題。其中,「展覽史與檔案的研究方法」場次邀請比利安娜·思瑞克、黃湲婷、王柏偉,談邊緣的歷史敘事如何複雜主流歷史、梳理文獻與展覽策劃之間的對話關係,並從媒介回看檔案陳列、展覽敘事與展覽史書寫三條軸線如何交織。「身體的反叛與再建」場次邀請高俊宏、周伶芝、吳思鋒,分別從九零年代行為藝術發展的轉向、都市原住民的身體與城市空間重組的對應關係,以及劇場藝術中“民眾“的分歧與辯證等三向度,探討九零年代身體變異及建構的歷程。「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場次邀請蔡影茜、孫先勇和呂佩怡,分別從廣州的藝術家團體大尾象工作組、清邁的「清邁社會裝置」藝術節,以及台北縣(今新北市)的「河流」及「盆邊主人」等不同案例研究來談藝術家何以走到戶外(非典型展演空間)進行創作?討論藝術如何回應資本化的城市空間、在地文化意識的復甦以及地景作為一種身分認同政治的方法。「書寫與出版的批判意識」場次邀請黃孫權、郭達年和吳永毅談論九零年代的媒體、文化及學術刊物,如何以文字測試與衝撞體制的邊界,以及在引介西方思想理論時,如何回應本地社會議題,進行具有地方性的轉譯工作,進而生產在地論述。

本論壇與《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一書作為新美館藝術史計畫的開端,將持續建構文獻庫,未來計畫進一步開放資源並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持續深入研究,致力於多元觀點的藝術史書寫。

演講者

蔣伯欣

蔣伯欣

藝術史研究者。近來出版專書包括:《Meridians of Region: Writing Art History and Curating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aiwan》(co-edited with Patrick Flores, 2021)、《新派繪畫的拼合/裝置:臺灣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脈絡1957-1973》(2020)、《現代藝術史新路徑:莊世和1943年日記檔案》(2020)。策展包括「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共同策展於國美館,2021)等,現正從事美術史田野研究的基礎工作。

郭昭蘭

郭昭蘭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郭昭蘭主要教授現代與當代藝術、藝術史與策展實踐。研究興趣圍繞移動、流通與史觀的力動,以及展覽如何製造歷史。近期與藝術家林明弘、安靜(Lee Ambrozy)合作策展「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2021,北師美術館),嘗試以跨歷史並置方式,探索展覽製作作為藝術史學方法擴張場域的可能性。

董冰峰

董冰峰

董冰峰現為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學術總監,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2005至今曾先後擔任廣東美術館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栗憲庭電影基金藝術總監和北京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同時他也擔任多個藝術機構、藝術理論叢書和影展的學術委員、主編與國際評委。董冰峰曾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2013)、“《YISHU》典藏國際版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2015)和亞洲藝術文獻庫“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駐留獎”(2017)。董冰峰的研究領域包括影像藝術、獨立電影、中國當代藝術史、展覽史與當代批評理論。

賴香伶

賴香伶

獨立策展人和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顧問。
賴香伶具有藝術史和博物館學的學術背景,多年來參與臺灣與上海相關美術館的規劃以及營運。曾任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以及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策展人。

比利安娜· 思瑞克

比利安娜· 思瑞克

思瑞克是2022年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塞爾維亞館弗拉迪米爾·尼克里克個展「與水同行」的策展人。她現正投入研究廣州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2021/2022 年)。
她曾擔任第三屆烏拉爾當代藝術工業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2015年,葉卡捷琳堡)、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的駐地策展人(2015年,巴黎),以及海尼·昂斯塔德藝術中心的研究員(2016年,霍維克登)。她近期的展覽包含「慢進?我們如何共處」(2019年,廣東時代美術館)、「他者遇見其他他人之際」(2017年,貝爾格勒文化中心)。

黃湲婷

黃湲婷

黃湲婷是位於香港工作的研究員。她於2012年至2020年間擔任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主要研究香港藝術史,並透過展覽和期刊探索交流與傳播史的多元面貌。她於2021年於大館當代美術館《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擔任策展人,並且為第 11 屆光州雙年展(2016 年)和 2020 年橫濱三年展的策展團隊成員。她的文章見於《宏大聯盟:東南亞藝術的新藝術史, 1945–1990 》(2018)、《此刻的東南》(2019)等期刊。現為香港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王柏偉

王柏偉

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與人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

吳思鋒

吳思鋒

誤打誤撞闖入的小劇場工作者,現居東部。在社會中劇場,在劇場中寫作。目前可見的身份是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劇評人。主編《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畫冊(2016)、窮劇場《窮有所本》(2017)、(與鄭尹真)《親密:高俊耀劇作選》(2019)、差事劇團(與李哲宇)《身體唱議》(2021-)。

周伶芝

周伶芝

策展、藝評、劇場構作與創作顧問、文字工作者、劇場美學與創作相關課程講師等。書籍與雜誌之專題企劃,講座與工作坊規劃。以不同角色參與各藝術節、表演藝術創作、展覽、團隊和場館之研究計畫。

高俊宏

高俊宏

1973年生於台灣,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助理教授。創作媒介以計畫性創作、身體、錄像、非虛構書寫為主。作品長期關注歷史、空間、生命政治、新自由主義、東亞、原民等議題。

鄭慧華

鄭慧華

獨立策展人、非營利機構立方計劃空間的共同成立者。她以「拓展策展」為實踐,致力於與藝術家、文化行動者及研究者的深度合作,並發展長期的研究暨策展計畫。

蔡影茜

蔡影茜

現為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及首席策展人。她策劃的研究性群展包括時代異托邦三部曲(2011、2014、2017)、「潘玉良:沉默的旅程」(巴黎-廣州,2017)、「非黑/非紅/非黃/非女」(時代藝術中心,柏林)和「離岸之歌」(2021);職業中期藝術家個展包括:「蔣志:如果這是一個人」(2012)、「羅曼·歐達科:腳本」(2015),「奧爾馬·法斯特:看不見的手」(2018)、「周滔:銅鏡嶺」(2019)、「林從欣:豬仔歎和毒物賦」,以及珠三角重要藝術小組的回顧展「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2016)。

孫先勇

孫先勇

孫先勇為馬來亞大學創作藝術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的資深講師,教授藝術史。他的著作多圍繞於亞洲 20 世紀藝術的各種主題,以及擔任展覽的策展人,最近一場展覽為「那影若隱若現:馬來西亞的攝影文化」(Bayangnya Itu Timbul Tenggelam: Photographic Cultures in Malaysia)。他也是《此刻東南:亞洲當代和現代藝術的方向》(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a)的編輯成員,以及馬來西亞設計檔案館(Malaysia Design Archive)的團隊成員。

呂佩怡

呂佩怡

擔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曾經擔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台新藝術獎決審團。

陳貺怡

陳貺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系學士、碩士、當代藝術史(十九、二十世紀)博士。多次策畫國際與國內展覽,並曾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等多項國際展策展顧問、各美術館審議委員及國內外美術比賽評審委員,其藝術史相關著作及藝評散見於各期刊與展覽專輯。

黃孫權

黃孫權

橫跨建築、媒體、社會運動與藝術的藝術行動者(Artivist)。現為中國美術學院網络社會研究所所長,曾任《破報》總編輯。研究專長包含建築與空間理論、文化與媒體、社會運動與跨領域藝術。

吳永毅

吳永毅

現任臺灣電影文化資產保存協會常務理事、東南亞及太平洋影音資料館協會(SEAPAVAA)執委、海潮智庫辦公室主任。2021年自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助理教授退休,曾擔任南藝大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主任及總務長、全國關廠工人連線聯絡人、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及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2014年賤民解放區成員、《島嶼邊緣》雜誌編輯委員、《左工二流誌》和《鬼在春天做什麼?》作者。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學博士。

郭達年

郭達年

郭達年55年生而成為英國屬土公民。60年代超前吸養自68年的全球青年運動,成為社會行動分子。青年時代熱愛音樂興詩歌,認此為一生介入社會手段。九十年代香港回歸前創建全球首個artivist.org網站,分享當時自己的創作及國際串連網絡。香港回歸月,“藝行者”舉辦論壇、影音明信片展、音樂會等多元活動,以行使言論自由以捍衛言論自由的立場實踐。

▎2022新美館論壇
「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
時間:2022/11/12-11/13
地點:新光音樂廳(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188巷51號10 樓)

*本論壇活動提供中英文同步口譯。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場地合作

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

活動日期

2022-11-12 - 2022-11-13

參加人數

150

費用

0

活動地點

新光音樂廳

適合對象

一般民眾

活動類別

論壇

場次資訊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