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美術館之於所在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民眾,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過去數十年間,綜觀國際間知名的城市美術館,如龐畢度中心之於巴黎;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之於畢爾包,美術館的誕生不僅帶來話題與人潮,更將藝術直接導入市民生活中,為城市與民眾開拓嶄新的格局與可能性。本單元邀請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館長賴香伶與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一同暢談城市美術館與觀眾之間的關係。
新美誌(以下簡稱新):高美館在1994年成立,至今已30週年;而新美館即將於2025年開幕,作為兩座城市的第一座美術館,如何思考美術館和觀眾的關係。
曾芳玲(以下簡稱曾):30年前高美館剛開館時,面對的是來自在地市民和藝術家的期待。雖然我們名稱高雄市立美術館,但它就是一個公立的美術館,可以想見當時藝術家們對高雄以及大南部終於有了一座美術館,有多大的感動。可是與此同時,身為策展人,在種種規劃之前,面對一座嶄新的美術館空間,最關鍵的要先建立美術館的價值。當時首任黃才郎館長引進一檔檔的國際大展,同時也開啟「美術高雄」系列展覽的研究。2022年我們延續這樣的脈絡,以及大南方多元史觀的論述,繼續推出了「抽象高雄」與「野放途」展覽,2025年希望可以探討動漫藝術。引進國際與爬梳在地的工作是要兼容並進。
賴香伶(以下簡稱賴):新北市是臺灣六都人口最多,擁有400萬背景多元的觀眾,同時也有許多觀眾熟悉的藝術家駐地在此,主流與邊緣是雙棲的,所以怎麼樣有一個全新的眼光,去梳理與重新認識,甚至是挖掘一些以前沒有人知道的新北市藝術家,這似乎可以呼應高美館早期在做「美術高雄」的初衷。對於場館主體建築還未完成的新美館而言,現階段是機動地運用美術館園區和藝術街坊空間辦理多樣化的活動,比如以藝術創作探討運動、生活以及時代社政議題的「體育課」展覽、鼓勵學童共創美術館園區遊戲地圖的「玩一個小自然」工作坊、為銀髮族民眾量身打造的一日「銀翼小旅行」、以及號召年輕朋友參與的聲響音樂祭「追聲」等等。我們在規劃這些活動時也費心思考如何注入新北市的在地文化紋理,如何呼應美術館的創館理念和核心價值,並邀請在地的文化工作者共襄盛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希望能獲得多方社群及民眾的回應,逐步認識新美館並與美術館共同成長。

圖說:2024年新美館《體育課》展覽,由芭芭拉.瓦格納&班傑明.德.布爾卡創作的〈SWINGUERRA〉,由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舞者在體育場開演,面對巴西國內跨性別者被謀殺案數的居高不下,這段歡樂的群舞暗藏悲傷的訊息。
賴:高美館作為一座城市美術館,要如何拓展多樣化的地方觀眾?
曾:高美館在2017年改制行政法人之前,關注的焦點當然是推出好展,是否帶來很多的觀眾以及其他營運的問題是比較次要考量;但改制行政法人化之後,如何建構美術館的價值同時帶來營收的契機,是團隊與董事會共同關注的。展覽和活動最好在叫好與叫座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策展人也要思索如何提高展覽的可看性,吸引更多觀眾,藝術性與商業性是天秤的兩端。有位館長曾經說過,美術館最大的功能,就是營造內容與觀眾之間的關係,這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以2019年的「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為例,我們發現好的作品,還是受到很多人的歡迎,我們向民眾解釋風鈴背後乘載了菲律賓古老的文化故事,同時還做了兒童導覽與新住民導覽,結果意外收到不錯的迴響。我認為美術館面對觀眾,就是讓他們從靜態的觀賞者變成動態的參與者。
賴:沒錯,美術館要提供的是一種整合性的體驗,也就是說一進美術館,體驗就開始了,而不是進到展場才開始,這種體驗兼具知識性與感受性,觀眾才能直覺地被打動,被打動時他們才會受到啟發,才會一訪再訪。我有注意到高美館當時特別為新住民觀眾規劃活動,大概是如何構想的?

圖說:曾芳玲(左)與賴香伶(右)皆認為,美術館需思考觀眾的參觀行為及興趣,適當結合週邊活動,豐富觀眾的遊逛體驗。
曾:直接與積極的規劃就是設計給新住民的多國語言導覽,包含印語、越語等,另外我們也邀請新住民觀眾把他們家裡的物件帶出來參展,許多印傭就會帶著雇主來美術館,透過展件開啟一段對話,由他們來介紹印尼文化中有趣的故事,過程是非常動人的。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當代好展覽,而是看見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情感。
新:就兩位的觀察,在地觀眾這些年有什麼樣的轉變?美術館與民眾之間,有哪些互動案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曾:30年前的觀眾以知識份子居多,而現在會看到許多父母帶著孩子,或是年輕的觀眾進來拍照打卡,這表示美術館已經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儘管讓年輕人來拍照很重要,但仍然要謹守場館的藝術核心,像2024年高美館與泰德現代美術館合作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覽內容其實相對艱難,所以我們當初判斷的人流可能會比奇美博物館的「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少很多,但是沒想到觀眾數量超出預期,我們都很高興,我們的努力看到成效,觀眾的思維也一直在變化。

圖說:2024年高美館推出《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覽,引起超乎預期的熱烈迴響。
賴:我想到香港M+博物館在正式落成、開館前,就先在園區周圍策動多樣化的有趣活動,例如有一檔是「M+進行:充氣!」展覽,帶來英國藝術家Jeremy Deller的充氣巨石陣,很多觀眾把它當作跳床般玩耍,但作品本身其實具有嚴肅的議題性,但充氣造型卻是具有親民的趣味,吸引了民眾的熱情互動。透過多層次的策展方式,這種結合生活場景、鼓勵參與互動的展覽形式成功地吸引了許多民眾親自走訪場館基地,熟悉尚在籌備中的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目前在美術館園區辦理活動,也是希望開發多元的藝術體驗,讓觀眾從靜態的觀賞者變成動態的參與者。透過藝術發現生活的無限可能。
文字:楊孟珣
攝影:PJ Wang
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