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用音樂遊走傳統與當代

前言:
早在「跨界」 一詞成型之前,臺灣就已得益於多元的本土文化與興盛的族群融合,而有許多藝術的往來。超越語言和文化,在創作者之間碰撞、產生火花,並為彼此帶來新的可能性。近年以音樂為基礎,跨樂器、跨類型、也跨領域參與各種展演的全方位音樂人柯智豪,就是這個跨界與混種世代的寫照。


來自大稻埕的混種底氣

圖說:戴著耳機步行在熟悉不過的迪化街,柯智豪總能在傳統元素中,挖掘出創新亮點。

圖說:「三牲獻藝」是柯智豪以現代音樂結合傳統音樂,衝撞出被外界冠為「混種」音樂的藝術代表。

早期由樂手起家,柯智豪後來投入專輯製作、影視配樂,也參與多種聲音裝置、劇場等各類藝術的展演創作,簡單來說,只要跟聲音和音樂有關,他就可以「玩」;也總是能在各類型的委託工作中,找到好玩的點,注入不同元素,自己創造樂趣。他最令人驚豔的不只是擅於混融古典與現代,還有他能將傳統戲曲、樂器、民俗音樂等,以當代的方式玩出全新的滋味與姿態。例如柯智豪與友人所組成的電子音樂團體「三牲獻藝」,是他以現代音樂結合傳統音樂,衝撞出被外界冠為「混種」音樂的藝術代表,也多次參與桃園在地重要演出「大溪大禧」。

而回溯柯智豪的成長過程,大稻埕出生長大,光是走在迪化街上,信手捻來就都是故事。大稻埕的豐沛與繁雜,在柯智豪的記憶中是繽紛又前衛的;如今霞海城隍廟到歸綏街一帶,是柯智豪出生成長的南街,在早期最為繁華,除了戲院跟廟會定期熱鬧,偶爾還能看到馬戲團街頭遊行,雜耍絕技與奇人異士是基本,不少人還會趁機把養在家裡的奇珍異獸帶出來蹓躂,在他的記憶中,孔雀、老虎跟黑熊都曾在大稻埕街頭出現過。龍蛇混雜又能一團融合,如此前衛的地方文化,自然地成為他勇於嘗試與實驗創作的底氣。


製造衝突也是創作的開端

圖說:柯智豪與同根生樂團以《邊緣轉生術》專輯入圍金曲獎四項,同時獲得最佳專輯製作人獎,特地於台北霞海城隍廟還願。

2003年他加入「好客樂隊」擔任吉他手,雖然學的是電吉他,但為了跟團員的胡琴、嗩吶等傳統樂器融合,他不僅藉創作之便跟團員「借」來實驗,更從中激撞出驚人的音樂火花。「其實一開始都只是想讓我們的樂器更靠近一點, 」柯智豪笑說,他想追求的那一點「不一樣」,被後來的樂評形容成東西文化的巨大撞擊,「但其實一開始根本沒有想這麼多。 」好客樂隊拿下兩座金曲獎最佳客語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柯智豪不是客家人,但在音樂的宇宙裡,不管族群或樂器、語言或文化,都不能阻止藝術的撞擊與新生,也打開了他往後深掘本土語言和文化的創作光譜。

好客樂隊結束後,柯智豪成為獨立音樂創作者,參與的案子越來越多元,他並不排斥學習新東西,也跟著不同的合作累積新知識。比如說2018年《繡襦夢》,橫濱的能樂碰上國光劇團的崑曲,他得先找師傅學習兩者,再從中找到互相的音樂參照性作為切入點。不管「混種」或「跨域」,對柯智豪而言都不是刻意為之,只是在異中找到有趣的共通點,沒有也無妨,製造衝突亦不失為創造的開端。


跨域與混種的現在進行式

圖說:柯智豪運用自己的生命,紀錄大稻埕繽紛又前衛的特性,並且轉譯成創作的底氣。

為了與傳統樂師工作,成年後的柯智豪才又回頭深入大稻埕北街,也就是如今大橋頭橋下一帶。過去的北街因為近水不宜人居,多半龍蛇雜處,然而廟會活動不可缺少的戲班子,偏偏多聚集在此。從跳鍾馗、在地軒社到獅團,以至掌中戲,多半都在這裡發跡與生存。音樂將柯智豪帶回故里,走訪未曾探險的區域,也透過老師傅盡可能學習傳統戲曲與民俗音樂的精髓,作為跨界音樂交流的基礎。如此的嘗試可不僅是為了創造當代,套句他過往曾說過的話,「用現代的方式為傳統注入新生,傳統也可以繼續走下去。 」

如今柯智豪認為不管跨域或混種,都已經是進行式,也已長出過往不曾想過的盛況。「當整個社會狀態、族群認知,以及母語教育都來到新的階段,很難說接下來會『混』到什麼地步,只能說會一直一直發展下去。 」他笑說近年長出「臺饒」、「母語饒舌」,顯見社會接受度變高,喜好也流於分眾,大眾掛帥的時代已然過去,不管小眾或傳統,都只會更加不分你我。而身為創作者的他倒也不擔心,與其擔憂AI科技取代創作,或是焦慮自己的獨特性,不如先找回單純做音樂的快樂。「真心喜歡而做一件事,才是人類接下來要面對的重點。 」他也將持續浸淫在各式不同的實驗與合作邀請,繼續從中找尋樂趣,讓音樂不只是創作的主題,而是人類與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互動、創造交流的溝通工具。

  • 文字:Stella tsai
    攝影:林祐任(專訪)、劉哲均(還願儀式)、大溪大禧

2024|5月號
人物/用音樂遊走傳統與當代



分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