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與學校皆為推動藝術教育的重要場域,兩者本質上雖存在差異,但彼此的特點卻可以補強對方的不足。作為非正式教育機構美術館,如何真正與學校相互合作、互為支持,打破單方主導或輔助性支援形式,一直是美術館教育中重要的課題。
108年度以「看得見看不見的美術課」為主題,邀請藝術家從自身創作經驗與新北特質出發,設計適合國小學生學習之課程;另一方面,結合新北市國教輔導團,連結教育專業及新課綱,與藝術家共備課程,並實際於國小美術課實施。美術館期藉由長時間的累積和陪伴,一步步搭建與學校間的橋梁,建立真正互為夥伴支持關係,並作為美術館藝術教育資源之累積。
教案(一)
主題|看見真正的顏料—光
創作者:楊之儀
實施學校:新北市新店區大豐國小
從印象派與古典派風格作品的對比,觀察、比較繪畫表現中,藝術家們如何表現「光」與「色彩」,再將平面畫作製作成立體化的紙箱空間,讓學生實際操作手電筒,認識光線如何影響視覺,讓學生保有自主學習、觀察的空間。
教案設計的初衷,即是希望讓學生對「光」更有感,此外,在設計課程時,也試著從美術課的知識學習上思考,規劃以講課以外的實作手法,透過臨摹、觀察與體驗感受,重過程而輕結果,期待讓學生在美術課中一步步發現、感受光的樂趣。
教案(二)
主題|捕捉風的建築
創作者:楊之儀
實施學校:新北市板橋區中山國小
課程主題融合建築工地景觀與傳統的剪紙藝術,讓學生認識當代藝術顛覆性的創意思維,利用「比較」與「聯想」的方式,來重新看待習以為常的環境,在三公尺長的大紙上進行剪紙創作,成為校園內的藝術風景。
課程當中的實作內容,讓學生有機會和同學合作、互動,一個主導,一個協助,試著扮演不同的角色練習社會生活,亦讓學生有機會從固定的圖畫紙框架中解放出來,到一個任務簡單卻尺寸很大的作品,試著掌握一種比例放大的工作尺度。
教案(三)
主題|青植花騰
藝術家:蘇子涵
實施學校:新北市新莊區新莊國小
蘇子涵的創作大多是以植物攀沿、彎曲等的生長方式讓空間變得生動及活躍,課程設計也希望學生能利用線條、造型等方式畫出自己對於校園空間的想像。
透過石膏粉硬化製成杯墊的操作與觀察,讓學童增加對石膏這項媒材的認識與體驗。創作上設定有限條件,僅能使用毛筆以藍色做單色系的繪畫表現,利用落筆部位與輕重緩急製造線條表現的差異,色彩變化則須掌握水分來控制深淺,製造出類青花瓷的視覺表現。
教案(四)
主題|越長越高
創作者:形容事物所
實施學校:新北市板橋區中山國小
新北市在地產業鶯歌陶瓷、三重五金機械中,公制單位扮演重要角色。課程設計希望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以日常生活物件作為計算長度單位,例如Hello Kitty的身高是五顆蘋果,先能想像、再追求精確。以新北市特色農產品金山甘藷、五股綠竹筍與八里文旦等有關植物生長的概念,帶領學生重新認識計量單位,搭配手作剪紙製作自己的身高尺,運用設計增添生活中的美感。藉由課程加深學生與新北農產品的連結,並思考如何運用生活中新的物件當作新的單位公制,找出物件的何等特色並簡化成代表造型後歸納共同性。
教案(五)
主題|隨著顏色去旅行
創作者:形容事物所
實施學校:新北市三峽區五寮國小
新北市境內地形豐富多變,從臺北「盆」地、「茶壺」山、世界唯一的景觀「燭台」石等造就這塊土地獨特風土人情。形容事物所規劃本課程其中包含兩大面向:第一為從自然學習立體感,藉由新北市的特殊地貌,以像「山」像新北市地形的現成物紙蛋盤,讓孩子體驗手造輕雕塑;第二為從自然學習色感,藉由採集世界各地與新北市的色調,體驗噴畫色彩的豐富層次。
教案(六)
主題|筆筆看
創作者:形容事物所
實施學校:新北市中和區自強國小
藝術家形容事物所課程設計由在地文化資產出發,讓學生藉由觀察三峽祖師廟宇中西融合的建築特色,並學習在地藝術家李梅樹勇於突破挑戰的創作精神,體驗以中西方繪畫工具共同創作畫面,同時也向李梅樹致敬,了解如梅樹般的堅毅精神,再以梅樹作為畫作的主題。讓學生思考什麼是藝術家從事創作中的衝突與違和,及如何運用中西方繪畫工具毛筆與油畫筆及水墨中的點筆、皴法、濃淡,油畫中的厚塗、重疊等的特性進行創作,以及如何運用矛盾、衝突在創作中增加可能性。
教案(七)
主題|你剪我貼,一起工作
藝術家:陳君岱
實施學校:新北市板橋區新埔國小
陳君岱的作品裡鮮少讓材料原貌赤裸呈現,通常會解構再重組,創造新的材質語彙。這次在課程設計上,同樣從材質本身的特性與可能性去嘗試,材料從五金行或水電行所購得,當然也是對應在一般工廠會使用的工具與材料,反而美術課不常見,這個階段跟藝術家自己的創作方法很類似。
課程實踐於課堂上時,有一半以上的工作需要學童合力完成,這對應了社會現代化生產分工的特性,也是本教案最初概念的起點,回歸到學童身上,傳達「合作」是需要學習的,過程中面對需要表達、協調、退讓等人際間課題,雖然需要磨合,不過在美術課以邊玩邊做的合作模式學習經驗卻是獨一無二的。
教案(八)
主題|我是小小觀察員
藝術家:走路草農/藝團
實施學校:新北市石碇區雲海國小
倘若光影與視覺的交互作用是動畫的基礎,相較動畫原理的理解,藝術家走路草更在意的、也是關乎課程主旨的是 — 如何控制光影,並透過光影講述生活環境中的自然體驗 ;因此,如何延續紙箱或多寶格的敘事形式,並結合紙芝居與皮影戲,是課程設計最一開始的發想起點。然而,相較製作一個「好看」的作品,製造一種新的體驗方式,並引導每一個參與的個體,把自己的經驗「表現」出來,是課程的浪漫與難題,因此,課程的基本設定即以自然觀察員的角色,完成品既是隱藏在自然環境中的觀察站,也是一個轉述自己觀察,並搬演自身經驗的舞台。
教案(九)
主題|石皂的記憶
藝術家:蘇子涵
實施學校:新北市汐止區樟樹國小
在「石皂的記憶」教案中,蘇子涵延伸自身創作概念,運用媒材特性,將時間的抽象感受轉化為藝術創作。 她指出皂基與樹脂的差異性在於,樹脂的特質是將時間、回憶、故事,封存凝固,相反的皂基則是因為時間的流逝而使得物件不斷的消失;為了強化學生對時間的感受,她運用皂基讓時間具象化,並且使創作融入日常,將一個常見的景觀透過藝術行為的介入產生視覺變異,改變我們觀看日常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