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工作圈介紹
B1|translate: 把圓變成新的形式
創作者:messagingleaving、吳睿哲 Jui-Che Wu
計畫內容:
當形狀的邊緣契合經驗的輪廓,還能看見更多模樣嗎?
我們在維度之間來回拋接,試圖從平面看見陰影,從立體倒映圖像;而平面與立體的中間,又是什麼呢?
是積木的背面、是光被擋下來、是變奏曲、是舊相片裡失焦的那一部分、是不要的空罐子、是沒有號碼的通訊錄、是音符、是鳥飛出去又飛回來、是火車快飛、是鐵皮的斜屋頂、是芭蕉樹⋯⋯
讓圓在拼貼裡長出深度,描繪下一段抽象或具象的圓。
B2|quality: 圓的特徵與象徵
創作者:滕孟哲 James Teng、陳楷恩 Kaynken Chen、郭于寧 Yu-Ning Kuo
計畫內容: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嶺南人以檳榔代茶禦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薰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2017年統計資料,檳榔是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的果品,是排名第二的香蕉的2.5倍。然而在土耳其、澳洲、新加坡、阿聯、加拿大等國,檳榔因其中所含的檳榔鹼具有致幻性而被認定為毒品。
我們用〇咀嚼〇,探討傳統和禁忌如何塑造我們和食物的關係,練習深度感受多元的進食感官體驗。
B3|image: 圓在他人腦海中形成的畫面或想法
創作者:魏閤廷 Ho-Ting Wei
計畫內容:
圓,不只是形狀,也可能是一種動態,例如旋轉。透過光學原理與快速旋轉的合作,人們發現如何欺騙頭腦,創造出連續動態影像,開啟視覺新篇章。此計劃將依據早期光學玩具西洋鏡(Zoetrope)的旋轉運動狀態製作光影裝置,邀請觀眾走入空間、感受純粹物理變化所帶來的感官之趣。
創作者:洪詩婷 Shih-Ting Hung
計畫內容:
正在製作的圓、美術館圓的物件、看似完整的圓、破裂的圓、想要成為圓但卻不是圓的圓,串成ㄧ系列在IG上持續一拍完即發表的系列,探討不完美的殘缺之美。
創作者:彭冠傑 Jay Guan-Jie Peng
計畫內容:
<Neural Odyssey 3.0>以程式碼、人工智慧及隨機生成技術為基礎,透過創造和改變圓的參數而產生多樣化的樣式,並以圓形影像作為呈現方式。這件作品不僅突顯了科技工具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可能性,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以獨特且隨機的方式展現出創造力和靈感。
B4|collection: 從一個地方拿走某物的行為成為圓
創作者:洪芷寧
計畫內容:
〈逃生半徑〉以共同創作的方式,在藝術空間接力思考並規劃求生半徑。當最佳求生策略是依環境和現場狀況而定,那並不並存在同一個時間空間的我們,如何想像出逃生/或求生半徑?我們可以共享這個路線嗎?在「真的是規劃逃生」和「當我們(參與者們)在藝術空間想逃生半徑」之間,可以有個人敘事、抽象或錯置的、無厘頭的聯想,試試看在這個全新的進駐位置中,這個接力可以怎麼玩/完成。好比每個月有一個人來到進駐空間,一起延續著上一個人的〈逃生半徑〉計畫......直到八月的那一天。
創作者:林禹馨 Yu-Hsin Ash Lin
計畫內容:
在音樂圈、攝影圈、藝術圈、各種圈...每個圈都可大可小可圈可點。一個場景、文化、生活型態都是由不同背景的陌生人因為相似喜好和信仰而匯集萌芽進而共榮。在貧瘠的資源和曝光下,非主流音樂場景最無法撼動的圭臬就是community spirit (社群精神)和DIY spirit(DIY精神),高度互助、支持、一人多工、資源共享下完成一首歌、一張專輯、一支MV、或是一個跨界合作。
長期用影像和文字側寫電子音樂場景,從宣傳照到活動紀錄,絕大多數作品都聚焦在鎂光燈下的演出者,絞盡腦汁吸引到更多圈外人注意到這音樂人進而自願走進這遺世獨立卻千錘百鍊的文化。在攝影/文字/製作人/廠牌A&R/業餘DJ的這些人前人後角色切換中,把身邊幕後黑手記錄下來成為最近對自己的呼召。延續每次拍攝音樂人宣傳照的DIY方式捕捉黑手們的熠熠,並把訪談重新彙整成敝圈常用的荒誕文體,把平常只會在花絮中出現還會被景深模糊的黑手們拱上高清C位。
創作者:姜秉汎
計畫內容:
研究新北市內的釣蝦場,將空間與周遭環境的關聯分析表現,期待功能或物件的替換能從中得到不一樣的建築與思考。
B5|sublimate: 通過做圓來表達強烈的情緒或能量轉換
創作者:Project OUKE
計畫內容:
Project OUKE是一家以藝術、設計和美食為靈感的新型態餐廳。其獨特之處在於創造出可食不可食的曖昧模糊感,由藝術家、視覺設計師和食物設計師組成的團隊將食物的新思維進行再詮釋,展現出實驗性和未來性。這裡的每道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呈現視覺與味覺的衝突和挑戰,讓您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到認知的震撼。Project OUKE的設計概念是為了挑戰人們對食物的認知,推動食物創新,展現飲食的藝術性和科技性。如果你喜歡探索食物的不同可能性和挑戰視覺與味覺的極限,那麼Project OUKE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體驗。
B6|system: 一組一起運行的連接的事物或設備成為圓
創作者:賴怡璋 Yi-Chang Lai
計畫內容:
森林將人類因文明所留下的記憶保存於此。
新北市,起伏的丘陵綿延不絕,油桐花、相思、烏桕、竹子、黑松,如此再熟悉不過的野生樹木,卻是因人類社會發展需求所引進或移植造林,成為不同時期的森林景觀。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演進,許多植物已漸漸失去服務人類的功能,被野放棄置後,慢慢歸化,融合於原生的林間野地,成為人類過去各個時期的記憶與歷史,並以自身的生滅循環,將文明持續保存在翠綠的野生林間之中。
本計畫收藏過去因需求而引進,最後成為本地林間歸化種的植物,並隨其背後所隱藏的故事,邀請在地的工藝產業合作,結合故事與工藝,成為文明與自然融合的收藏室。
B7|instrument: 用圓一種實現或引起某事的方式
創作者:賴思勻 Sonia Calico
計畫內容:
受到鶯歌當地的陶藝的啟發,本次計劃從廢棄、破碎的陶片尋找材料,手工製作打擊樂器,讓廢棄陶片有嶄新的生命。並利用自製陶片打擊樂器,融合到自己擅長的電子音樂中,研究新的聲音創作元素。
B8|movement: 圓移動的行為
創作者:張雅為 Ya-Wei Chang
計畫內容:
受到法國哲學家 喬治‧巴塔耶 所撰寫的《藝術的誕生拉斯科奇蹟》中提及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啟發,期望在駐村期間可以建立一座收藏意識的洞窟,將自我意識的創作產物好好收納保存。
藝術家張雅為關注童話心理學與肢體創作的關係,期望進駐期間廣納蒐集有意願與藝術家訪談童話心理學的對象(一個月內蒐集4-5位),其對象不限男女或背景身分,透過藝術家的詢問以及記錄,藉由訪談對象的童話意象,發展專屬對象故事之中的動作輪廓,並邀請討論對象畫下自身所想像的童話故事繪畫,加以記錄做為日後編舞作品呈現的創作素材使用。
創作者:陳運成 Yun-Cheng Chen
計畫內容:
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為了守護新美館的和平,我們是穿梭在銀河中的打卡立法院。
創作者:the MEDIAN
計畫內容:
內在的○、外在的○、實心的○、空心的○、波浪的○、銀色的○...,做○、坐○、在○上、在○之中,潛入藝術○的流域,最終領悟○。
玩球圈介紹
巢穴
探索巢穴打開不同的五感體驗,懸空的樹屋巢穴,爬上爬下好風光,工作室的巢穴隱隱發亮,引人入勝,巢穴的秘密,等著大家探索玩味。
巢穴球體裝置合作藝術家|康力升、Laboratory實驗平台
觀望
藝術不僅是遠遠的觀望,而希望拉近距離,觀察、觀望創作,球體的設置模糊了空間既有設定,人們或蹲或站,探頭引頸,有趣了觀看櫥窗内人們的樣貌。
觀望球體裝置合作藝術家|康力升
光暈
繽紛耀眼的光暈,半透顯影,成為帶我們進入新世界的入口,在天橋下的暗角,隱隱發光,色彩乍現,點亮下一個創作的靈光。
光暈球體裝置執行協力|展藝有限公司-王志文、林冠吟、劉建廷、林保瑋、左晉文
蹦蹦
以彈跳的聲音取名,蹦蹦主要設置於地面,引人互動,讓民眾可以感受雙手碰觸後的形體變化,亦可靠著、歇著,享受休息時光。
蹦蹦球體裝置執行協力|巫何設計-何昕、蒲草設計-謝昕玫
萌芽
創意點子萌芽的意想為設計靈感,由花藝師操刀,預計運用新北在地植物,以半圓球體意欲弱化工作室內外隔閡,代表新文明在此滋養萌芽。
隕石
隕石家具以求為概念,切割成可移動部件,由Proposal A、B演化成Proposal C,讓隕石可有依使用者需求、場景提供不同功能。
隕石球體裝置執行協力:展藝有限公司-王志文、林冠吟、劉建廷、林保瑋、左晉文、曼波魚雕塑造型工作室
景觀設計
將景觀作為一個有機生長、持續變化的植物雕塑,不同色彩、質地、造型的喬木與灌木交錯堆疊,與美術館藝術街坊的空間樣態與機能呼應共生。
景觀設計|Studio Haojhe Liao
五個共創空間
C1空間─圓心(服務中心)
以建築媒材為中心點,向外拓展圓的各種面向與可能。
C2空間─圓心角
藉由創作者與新北產業提供的材料所形成的切角。
C3空間─半徑
以美術館為圓心,透過共同創作與民眾連結所形成的路徑。
C4空間─可圈可點
可站可坐,有吃有喝,都可以點。
C5空間─圓周:利用Karina Smigla-Bobinski球體互動所繪製出來的軌跡
Karina Smigla-Bobinski
德國女性藝術家,以數位生物科技概念,在科學、直覺、表達和認知間游移創作,製作包含動態雕塑、互動裝置、藝術干預、多媒體劇場表演等。作品曾於五大洲49個國家的畫廊、博物館和藝術節展出,包含ZERO1(美國)、FILE Festival(巴西)、FACT Liverpool(英國)、威尼斯雙年展等。
Karina Smigla-Bobinski 最著名作品之一為名為<ADA>的模擬互動藝術裝置。作品是一個外層裝置300跟炭筆的大型透明塑膠球中注滿氦氣,漂浮在全白空間,讓所有觀賞者以推動轉移、跳躍玩耍、共舞的方式進行互動創作。
<ADA>被稱作「後數位互動繪圖機」,類似放射狀的分子混合體,以生物技術精神隨著觀眾人數增加,繪製線條和點的模式越趨複雜,留下藝術家和參觀者都無法破譯的痕跡。而<ADA>的命名也在紀念英國女性數學家「Ada Lovelace」,她是第一位主張計算機不只可以用來算數的人,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
備註:<ADA>每週五15:00-17:00進行設備維護,暫停開放。
C2圓心角_材料圖書館展
C3半徑_全民做圓展
C5圓周_ADA, Karina Smigla-Bobinski
C5圓周_ADA, Karina Smigla-Bobinski
整體視覺統籌設計:Project On Museum
整體空間設計工務統籌:諸羅設計塾─呂武隆、巫何設計─何昕、蒲草設計─謝昕玫、林孝謙
空間概念插畫:王淳宜 (catman)
結構安全顧問:吳姿瑤
圓周展場執行協力:築埜創意工程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Studio Haojhe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