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美館論壇_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

2023新美館論壇_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


活動介紹


近年來,在美術館的教育推廣計畫裡經常可見「協作」(collaboration)、「共創」(co-creation)、「參與」(participation)等概念的引入,教育人員將教育的目的從傳遞作品意義,外延至關注觀眾與作品之間交流產生的火花,或是將話語詮釋權直接交付觀眾,新型態的教育推廣方法與模式也為美術館教育現場勾勒出嶄新的面貌。然而如何避免單次性、流於表面的互動,也成為藝術教育現場工作者的挑戰。當協作、參與作為方法,其對於藝術教育現場的意義為何,又如何重塑美術館的知識生產路徑,回應多元社群的需求,更為積極地進入社會現實的脈動。

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於籌備時期便積極走出館外,2019年起規劃「藝術教案開發暨推廣計畫」及「ARTGOGO藝術巴士」,前者串聯藝術及教育社群,協同藝術家及教師開發以藝術為核心的教案計畫,強調跨域協作、多元社群參與及共創等理念;後者以行動美術館概念,積極走入市民生活場域,鏈結藝術與生活的可能。以實現全齡美感教育為目標的新美館,如何界定觀眾的輪廓,理解其需求,發展多元的學習體驗,從而定錨自身之於新北市、乃至全臺藝文的獨特定位,亦是其重要議題。

此論壇期回顧並反思藝文館舍教育理念的發展趨勢與新方法,邀請不同領域教育現場的實踐者,分享各自的實務經歷,一探協作與共創在藝文館舍教育現場的可能模式,藉以反思如何開展永續的對話空間及共同學習模式。

林玟伶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雙博士學位。現任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多年來,執行文化部、國科會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等計畫,並協助多間博物館進行觀眾研究、評鑑與人才培訓。此外,她致力於教學創新,榮獲110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獎、109年輔仁大學「教學成果獎」肯定。

瑪希.克拉特.歐內 Marie Clarté O’Neill
瑪希.克拉特.歐內目前是國際博物館協會教育與文化活動委員會(ICOM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簡稱ICOM-CECA)主席,同時也是羅浮宮學院的教授。於1968年取得巴黎索邦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碩士學位之後,歐內在法國文化部發起了在國家博物館內舉辦以不同族群為目標的各種多元形式教育推廣活動,之後在1988至1991年以及2005至2008年之間於法國國家遺產學院以現代化方式培訓新一代策展人,以及在1991至2005年擔任羅浮宮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另外也從2000年開始擔任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成人教育應用研究教授與副研究員,有著在世界各地豐富的演講、教學和出版的經歷。歐內在八零年代加入ICOM-CECA,在2019年當選主席,並於2022年再次當選。

辛治寧
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教育推廣組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也在國內多所博物館學相關系所兼任授課。近年以文化近用、協力共學理念,積極參與實踐史博館成為創意學習及創齡行動的樞紐角色。

吳岱融
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2014年起於臺北榮譽國民之家推動「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畫,並擔任「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主持人。

黃香凝
現為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展覽推廣組組長。文化部2016年選送ISCP駐村策展人,前台北當代藝術館資深專員,在當代館任職期間,策劃過「羅莎的傷口」(2017)、「影像的謀反」(2018)、「烏鬼」(協同策展2019)、「穿孔城市」(協同策展2020)等展覽。

詹子琦
現職害喜影音綜藝藝術教育組組長,其所任職之單位亦為新北市美術館2020至2021年藝術STEAM教案開發計畫執行團隊。害喜影音綜藝是一個由當代藝術、人類學、歷史、電影、博物館與視覺設計等不同領域藝文工作者所成立的文化組織,熟悉和機構共同發想、規劃並執行中長程的公共教育計畫,也樂於扮演協助機構、非政府組織、創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學、共好的橋樑角色。

周妮萱
臺灣創齡推動發展協會理事長暨創辦人,七分熟創齡資訊行動平台共同創辦人,古稀創意研發長及藝術教育推廣工作者。30歲前開始經歷長照,曾經是個家庭照顧者,因著走過照顧路途的機緣,以教育推廣者身分,從影像教育跨足創齡教育,藉由「創意健康」(Creative Health)的福祉新思維。設計超過數百場創齡推廣計畫,並擔任全國跨域場館之講師、顧問、統籌與委員。致力於創齡與老年學、社會處方箋、服務設計、神經美學、藝文與健康福祉。

姚立群
劇場製作人、導演,現任牯嶺街小劇場館長、身體氣象館負責人。長期以製作、國際藝術節與工作坊等推動臺灣與歐亞等地的表演藝術交流,包括舉辦多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發展視障者等身心障礙者的表演藝術。

陶維均
出生臺北,步行嗜好者,移居花蓮靠山新住民,體驗設計師,現為有点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豐田移創指導所及有點熟游擊廣播電台共同創辦人。

盧崇真
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班。曾以藝術家、行政管理、研究者、教育者、研發者的多重身分,累積並跨越不同學術領域和商業環境的實踐經驗,包含任職於上海精中教育集團蕃茄田藝術學校將中國新興市場的教育經驗議題化;在InSEA、NAEA多次發表論文;於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擔任企劃總監推廣兒少教育。目前以大學社會創新教育為主要定位,同時持續拓展兒童藝術的不同專案(包含:美術館、音樂劇、影視製作)。

王惇蕙
學術背景是人類學,喜歡對既定事實提出上百個問題。28歲成為小朋友口中的惇惇隊長,熱愛和小朋友蹲在一起學東學西、笑東笑西,跟自己約定要保有小朋友的直率,真誠對待大事小事。近年關注小朋友參與博物館的權利,立志要讓臺灣各個博物館都能做到兒童友善。

洪淑青
《小事報》企畫編輯,親子作家、兒童音樂作詞人。著有:《童年,再童年》、《孩子們,玩創作!》、《不趕路的親子休日》等多本親子教育書籍;《親愛的,謝謝你》、〈花,開了〉、〈勇氣〉等多首兒童音樂歌詞創作。

龔義昭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助理教授,長年帶領學生實踐地區走讀與藝術性參與,製作公共性展演。2023年創設「無支配藝術實踐與研究」課程,帶領大學生走讀曾文溪流域,並在官田成立第一家流域書店:「種書店」。

蘇瑤華
藝術經理人、教育者,現職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長期關注社會參與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究,近年致力發展美術館面對數位文化之創新治理策略。曾任職文化部全球布局專案辦公室總顧問及部長室專門委員,草創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亞洲現代美術館,負責富邦藝術基金會、台北國際藝術村、及草山國際藝術村之管理營運。擔任2019「基隆潮藝術」、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十年:我們的城市想像與冒險」(2017,於忠泰美術館)、與日本瀨戶內藝術祭(2013,於豐島「跨越國境.海」)等之策展人。主要著作發表於學術期刊《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Tourism Management》等,著有《母樹.藝動.蕭麗虹》,譯有《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等書。

張文馨
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具多年的博物館實務經驗,專注於困難歷史和當代議題,特別是白色恐怖歷史、臺籍慰安婦,以及東南亞新住民與移工議題。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她在國家人權館擔任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秘書處工作,串連22所博物館與25所非政府營利組織之間的合作,推動當代議題行動網絡的發展,致力於促進社會大眾溝通與對話。

鄧倚欣
於嘉義市立博物館從事文化行政公職,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博士班。在博物館的職場上,做了,才知道學得不夠,因此希望能用以致學,通過行動,然後發現還有更多要進步的地方。

2023新美館論壇_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

活動日期

2023-11-18 - 2023-11-18

參加人數

80

費用

0

活動地點

鶯歌

適合對象

一般民眾

活動類別

論壇

場次資訊

前往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