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穿越新北─複調城市

2023穿越新北─複調城市


活動介紹


「穿越新北」自2021年啟動,做為新北市美術館(新美館)正式開館前的調研計畫,首先於第一年度梳理新北藝術史,2022年開始自新北市各區的在地生活、山河地景、產業經濟等面向,思考藝術及文化於其中的發展狀態與交互影響。今年,「2023穿越新北─複調城市」再次與市民一同巡走新北市不同區域及時代文化樣貌,以不同的體驗形式,感受幅員廣闊的新北特有的「多中心」、「複調異質」藝文發展。

今年以時代的縱軸、區域的橫面交織出「複調城市」的概念,規劃六場不同形式的公眾活動,探索不同區域之地域文化、產業及藝文創作的連動。包括重探1950年代煤礦產業與電影、藝術創作的支持系統;同樣於1960年代匯聚成的中和緬甸街,則由移民第二代、影像創作團隊,以南洋的食材氣味引導民眾進行工作坊。又有1970年代開始的傳統紙業,在產業轉型後與當代藝術家共創新型態的藝術書籍;或1980年代工業區間的居住經驗,如何餵養出獨特的藝術創作者;以及,扎根於工業區的藝術基金會如何與藝術家們合作進駐關係。時至1990年代以後,淡水的樹梅坑溪重新匯聚居民與創作者,在原生與外來強勢入侵元素之間的生態抗衡,正等著我們走踏、採集、煮茶;最後,坐落於河岸新生地上的新美館,又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都市景觀與居住的文化想像?

本系列活動邀請不同專業背景的創作者及研究者,展開跨域的對話、放映、展示、工作坊與採集走讀,邀請民眾以複調的路徑,共同感知、認識屬於新北市的複調藝文生態。


【板橋】煤礦、畫筆與膠卷──礦業時代的電影片廠與繪畫支持

埋藏在臺灣歷史與山嶺裡的礦業榮景,曾在1950至1960年代間,層疊支撐著繪畫與臺語片的創作發展,從瑞芳礦場的倪蔣懷、洪瑞麟等前輩畫家,到大豹煤礦後代林摶秋在鶯歌經營的湖山製片廠,皆關注臺灣文化提升與藝術發展。時至1970年代,高端藝術、大眾文化又遭遇什麼不同的文化控管?本場次由深研臺灣美術史與臺語片發展史的研究者,交錯對談大時代下的實業及文化史。

與談人|白雪蘭(臺灣美術史研究者)、蘇致亨(戰後臺灣史研究者)
時間|4/30(日)13:30-15:30
地點|府中15,B1放映院(新北市板橋區府中路15號B1,近捷運府中站)
★ 室內講座 


【新店】紙廠裡誕生的平面展演場──當代藝術與傳統紙業的新合相

臺灣的印刷及紙業需求居冠亞洲,其中,新北市最是紙製品重要據點。而今,當代的紙業經營者轉型,與設計師、藝術家共同打造作品書,亦彼此激盪策劃跨界展覽,為平面紙張所承載的作品開拓出愈加精湛的質感與形貌。本場次由紙業負責人暨藝術支持者,搭配藝術家暨設計師,共同對談並展示紙張與藝術之間效果加乘的秘境。

與談人|林冠名(藝術家、設計師)、鄭宗杰(恆成紙業負責人)
時間|5/6(六)14:00-16:00
地點|恆成紙業(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130巷9號1樓,近捷運大坪林站)
★ 室內講座,含實體作品書展覽


【汐止】工業區冶煉出當代藝術──滋養創作的現代性邊陲交界地

被撿拾裝盒的鐵釘,被攪拌車壓碎的水泥塊,都市化過程被擠壓至邊緣的工業區,從機械化生產線墜落、遺留的日常廢料,如入夢地鋪織成藝術家的創作媒材及設計結構。本場次邀請生活、創作於工業區中的藝術家與研究者,於汐止工業區轉型成的藝術工廠替代空間中,回溯新北工業區的發展變化、周圍環境與個人創作的連動與觀察。本場講座後接續有雍和藝術工廠開放工作室導覽。

與談人|李勇志(藝術家)、劉文瑄(藝術家)、蕭有志(建築學研究、創作者)
時間|5/7(日)14:00-17:00
地點|雍和藝術工廠(新北市汐止區福德一路386號)
★ 室內講座,含開放工作室導覽


【淡水】共煮一壺樹梅坑溪生態茶──採集走讀原生及入侵物種

水泥化改造了河道,林相中原生與外來種競生,十年前在樹梅坑溪的環境藝術行動後,在人類世時代之今,留予了中上游什麼模樣的生態系統,催使地方居民駐足耕耘、守護捍衛?藝術家的當代採集又如何引導我們回看周圍環境?本場走讀,將在兩組藝術家的共同引路中,帶領觀眾踏入竹圍樹梅坑溪中上游的生態變貌、採集行經的團簇野草,與參與者共沏一壺生態茶。

走讀導覽人|吳瑪悧(策展人、藝術家)、雜草稍慢(當代採集藝術團體)
時間|5/13(六)13:30-16:30
集合地點|妙覺寺(新北市淡水區民生里樹梅坑6之2號)
★ 生態走讀,含野草採集與講座分享


【中和】身.土.移動的離散與(再)在地──盛南洋的食材,拼一盤混種沙拉

跨代、跨域的移動者,隨時間延續,傳述的不再只是離散經驗,而是他者與自我認同的再指認。自1960年代聚成的緬甸街,成為緬甸各族及東南亞的文化切片;超過半世紀後,各方的跨國移動者來臺,其中包括70萬東南亞移工。這些移動者們及其後代,將(異)食材與(非)日常轉化為新型態的傳承。本工作坊由影像創作團隊與地方文化工作者共同帶領,以食材為引、影像指路,體會地理尺度、生命經驗的多聲道。

工作坊講師|你哥影視社(影像創作團隊)、楊萬利(「鳴個喇叭!緬甸街」共同創辦人)
時間|5/20(六)14:00-16:00
地點|好學市集(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11號5樓,近捷運南勢角站)
★ 食物工作坊,含影片放映


【鶯歌】從邊陲處打造藝術生活的基地──三鶯河灘地的棲居與文化景觀

當我們追索土地的歷史,當我們討論藝術文化,其實就是在談論自己。新美館建築落腳處,是由陶瓷廢土及城市公共建設過程後,土方移動、填補而成的新生地;對面的河岸地曾承接三鶯部落都市原住民,刻鑿下都市包容性的時代辯證。本場次將從影像創作者景框中的都市拆遷記憶,深入邊陲新生地及河岸的土壤層裡,在創作與研究者的分享中,理解城市的變貌。如果棲居城市是一種選擇,我們將如何打造?

與談人|陳芯宜(影像創作者)、黃瑞茂(都市計畫研究者)
時間|5/27(六)14:00-16:00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藝術街坊C3(新北市鶯歌區館前路300號,近鶯歌火車站)
★ 室內講座,含影片放映

演講者

白雪蘭

白雪蘭

臺灣美術研究者
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1996年後為獨立臺灣美術研究者與策展人至今。2016年後研究主題與策展聚焦臺灣前輩畫家倪蔣懷、洪瑞麟、李石樵、陳進、吳學讓、鄭瓊娟等。2020年策展「戰後臺灣現代藝術女畫家-鄭瓊娟」、2022年「掘光而行-洪瑞麟」。

蘇致亨

蘇致亨

戰後臺灣史研究者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曾任文化部首長幕僚、2021年言論自由日「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策展人、2022年總統府建築光雕展演編劇統籌。著有《毋甘願的電影史》(獲臺灣文學獎金典獎、Openbook 年度好書獎,並入圍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研究圖書獎),現正將 BIOS monthly〈弄髒電影史〉專欄改寫成書。

林冠名

林冠名

林冠名
藝術家、設計師
長期投入影像創作,並視影像為觀看「時間」的想像和思考,企圖從影像生產過度的現下,重拾影像可能的剩餘「記憶」。作品自2004年「媒體痙攣(Co4臺灣前衛文件展)」展覽後開始在國內重要聯展嶄露頭角,曾在北京、上海、香港、巴黎、福岡、美國等地展出。2008年舉辦「靜默突襲」個展,同年獲「臺北美術獎」。「再見」個展(2019)獲第18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入圍。
個人照攝影:廖建華

鄭宗杰

鄭宗杰

恆成紙業負責人
經營恆成紙業,一家位在新店的紙商。家族三代都在埔里造紙,曾於上海及香港擔任資深社畜多年,回臺後,文化用紙銷量年年下滑。為了生存,恆成將注意力轉向紙張能以不同方式,融入生活的各個文化層面。深信紙作為媒介,雖已退居第二線,除了滿足人類社群存有表達和交流的需要,仍有更為原生,創造內容深度的不可取代性。

蕭有志

蕭有志

建築學研究、創作者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建築碩士,現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在方案、教學、創作、非營利工作營、策展及社群經營等方面同步實踐「大量交織」理念,以跨方案資源整合的方式連結各種人、事、物,嘗試轉化社會發展過剩的資源為需求端的養份,視設計力為主動轉變社會的動能。
個人照攝影:鍾順龍

李勇志

李勇志

藝術家
畢業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碩士班,從小在工廠噪音和隨手亂丟垃圾的都市景觀中成長,作品時常從生活經驗中感受現實的荒謬、傷感、冷靜與漠然,乃至於創作上藉由仿製與再現的偽裝,與其看似無用的政治企圖。現為藝術家,偶爾是環保稽查員。

劉文瑄

劉文瑄

藝術家
於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畢業後,進入紐約市立大學杭特學院藝術研究所。以塗畫般開放自由的狀態切入藝術創作,藉由日常中各種心理感受與身體感知、當下所接觸的事物之間遊蕩撞擊,引發一連串尋索「對話」的創作,創造出與萬物般相連的詩意情境。其藝術形式看似多元發展,雖涵蓋空間裝置、紙張雕塑、平面塗畫、攝影、錄像裝置、植栽雕塑等,實則悠遊其間一以貫之。

吳瑪悧

吳瑪悧

策展人、藝術家
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畢業,目前任教於高師大跨藝所。2016年獲國家文藝獎,近年持續關注生態環境議題,並以藝術做為人文與自然的中介,展現藝術型態的多樣可能與藝術家的豐沛能量。2010至2012與竹圍工作室共同合作「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重新探問生態城市以及都市發展的問題,此作品獲第11屆台新藝術獎首獎。

雜草稍慢

雜草稍慢

當代採集藝術團體
「雜草稍慢」由林芝宇於2014年成立,與夥伴賴瑋婷共同將臺灣青草、環境生態、藝術實驗相互揉合,藉由不同的藝術展演形式、工作坊、出版、空間經營、社區計畫等,發起「當代採集」交織生物多樣性、百草文化與社會參與等多重面向。雜草是最親近人類生活的野生植物,尋味雜草與野共生,傳遞最貼身的土地訊息;從永續生活的一杯茶來照顧地球、身心與靈魂,探索人與土地的心關係。

楊萬利

楊萬利

「鳴個喇叭!緬甸街」共同創辦人
來自緬甸,「鳴個喇叭!緬甸街」共同創辦人。愛吃愛笑的女子,喜歡帶著朋友悠遊中和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podcast、導覽以在地人的視角,帶領臺灣朋友認識新北市的緬甸聚落。曾擔任106-108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主持人、2019年 總統府元旦國歌領唱。

你哥影視社

你哥影視社

影像創作團隊
由廖修慧、田倧源、蘇育賢組成的笨蛋電影製作團隊。成員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當代藝術、建築、藝術史研究。深信不成熟的素人製作,是自身電影的特殊性所在:關注影像生產過程中的田野調查、具創造性的工作坊、意外事件的穿插、機動性地現場編輯敘事結構。透過「電影製作」作為方法,對現實的重新演繹,賦予其美學的意義,並成為思考的媒介。

陳芯宜

陳芯宜

影像創作者
創作主題常聚焦人生存的處境與信仰,藉此探尋生命的本質。以魔幻寫實的手法、細膩的敘事,突顯現實的荒謬,建立獨特的影像語言。重要作品有電影《我叫阿銘啦》、《流浪神狗人》;紀錄片《行者》、《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VR《留給未來的殘影》、《無法離開的人》;劇集《四樓的天堂》等。曾獲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金馬獎、台北電影節、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釜山影展等30多個影展入圍及獲獎肯定。

黃瑞茂

黃瑞茂

都市與社區計畫研究者
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從事在地環境改造工作,包括環境教育、市民行動、地方空間改造,過程中強調社區參與。長期關注臺灣社會轉型過程的空間變遷議題,專長包括建築、社區設計與都市設計等實務、研究工作,曾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注意事項:
1.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官網。
2.為保障雙方權益,報名即視為同意並遵守系列活動之各規定事項,不得異議。
3.系列活動皆為免費,更多相關資訊,請鎖定新北市美術館官網或臉書粉絲專頁。

2023穿越新北─複調城市

活動日期

2023-04-30 - 2023-05-27

參加人數

不限

費用

0

活動地點

新北市美術館

適合對象

一般民眾

活動類別

講座

場次資訊

4/30、5/6、5/7、5/13、5/20、5/27

前往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