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維公 ╳ 林書豪談美術館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以共同遊戲的姿態,向地方學習

一座美術館可以是探勘藝術的通道、激盪觀點的聚落、開放對話的廊帶。新美館以「三鶯社區共創計畫」與「鶯歌藝術城鎮推動計畫」走進社區,藉由深耕地方開啟真誠對話,與在地住民、聚落和學校創造夥伴關係,以有形的場域向地方無形擴散,淬煉出藏於風土的文化珍寶。

三鶯社區共創計畫主持人林書豪與鶯歌藝術城鎮計畫主持人劉維公,回到地方的角度思考,如何藉由藝術共創看見地方真實的需求?來自不同世代的兩人長期投入社區藝術推廣,在思考美術館與社區的夥伴關係時,期待將藝文帶到社區,創造深具附加價值的體驗,緩步但鄭重地,讓行動於地方生根。


藝術共創,是向地方學習

林書豪相信深度踏查地方、發現社區原始的藝術與生活模樣,能讓美術館計畫真正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攝影/張天駿 Liszt

林書豪相信深度踏查地方、發現社區原始的藝術與生活模樣,能讓美術館計畫真正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攝影/張天駿 Liszt

作為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經常於基隆正濱漁港舉辦走讀、策展與藝術共創工作坊,以貼近土地的姿態連結社群、再現地方故事。過往工作經驗,讓他習得一雙懂得凝視地方的眼睛,帶著靠近民眾生活的眼光,林書豪與新美館合作,於 2020 年開始策劃三鶯社區藝術共創計畫,從田野認識當地住民與產業、舉辦工作坊,在新美館籌備階段,即開始規劃與公共區域的串連:「我們去想像社區裡原本的藝術文化、生活樣貌,可以跟美術館發生什麼關係?」帶小朋友去鶯歌在地陶瓷工廠做陶藝、在小店空間裡做策展、連結地方關注藝術的社群一起推動社區藝術教育⋯⋯。計畫延續至今,2023 年團隊深入探索三峽社區的自然地景基因,隨地方團體「三鶯社大」入山,採集原生植物,認識當地的植物綠帶,策劃「我們和藝術在大地探險」三鶯社區共創計畫。

林書豪認為做藝術共創必須扎實蹲點、仔細田調,實地走入地方探索,才能在過程中一點一滴看見共創的亮點與雛形,「我們帶領居民走進周邊山林,進行生態教育,採集植物後壓乾做成標本,由藝術家帶領拼貼成一張臉譜。三鶯社大的林炯任老師過去也曾以在地自然食材入菜,做花草饗宴。其實地方已有長年累積的基礎與操作經驗,我們只是藉由計畫去串接,將社區長輩、小朋友的作品帶進美術館。」

藝術共創是向地方學習的過程,與其說帶領,他們更像在土地上一起探索、遊戲的夥伴,「我們不是在前面帶大家怎麼做,而是我們先跟著你們一起玩!」透過遊戲開啟對話,讓美術館與社區的對話,不只是走進去,也是攜手走出來,一起去創造美術館場館裡的模樣。


以文化劇目展演地方,蒸餾台灣風土情

有海內外藝術觀察經驗、曾任公職也在教育現場的劉維公接續分享美術館與社區的夥伴關係:「我們不能從台北的角度看世界,不能從學者的角度看世界,不能從官員的角度看世界。必須要回到在地方上生活的這一群人,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了解自己有能力超越現在生活的樣貌。」他更在意的是,如何攜手與地域裡生活的人,用新穎的眼光,復甦地方的藝術文化。

在成為學者、政府官員以前,劉維公先是一個關心社會的人。他帶著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參與鶯歌藝術城鎮推動計畫:「美術館也好,生活美學也好,我長期以來的理念是藝術要與周遭的人產生關聯。不只是接觸去美術館參觀的人、藝術家或藝術愛好者,藝術應該在生活裡被看到。藝術家的創作是珍貴的,在土地上的創作也同樣珍貴。」

他希望透過鶯歌藝術城鎮計畫讓在地方做事、深耕藝術的人被看見,以「文化劇目」的方式展演文化與風土。「每個地方有它獨有的情懷,我們的角色就是嘗試將它以『風土蒸餾水』的意象淬煉出來。」如溯源般,向下深挖經時光醞釀而成的在地風土:「我們會去認識對當地充滿熱情同時懂得創新的在地工作者,以手繪地圖串聯地方,說一個豐富有溫度的在地故事,以經營品牌的視角找到鶯歌獨特的『鶯式生活』lifestyle。」

連結地方社群的藝術家與行動者們,創造從鶯歌風土長出的文化價值鏈,讓曾以製造業為重心的鶯歌轉型成藝術城鎮,吸引人們來到鶯歌過夜慢旅,品味遍佈市井中的醍醐味。

在新美館的鶯歌藝術城鎮推動計畫下,劉維公與鶯歌在地小店合作,共同摸索出讓旅人停留的輕旅行體驗。圖片提供/劉維公

跨出場館,走入市街,開拓社區與美術館夥伴關係的路徑上,林書豪與劉維公相信,透過社區藝術推廣將地方的人才找出來、凝聚認同,與新夥伴一起思考、探索、行動,才能共同孵育一座藝術城鎮的新生。



採訪撰稿|吳孟倫

2023|10月號
人物/劉維公 ╳ 林書豪談美術館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以共同遊戲的姿態,向地方學習



分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