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2050年的美術館與展覽
  • 未來的美術館什麼樣?我們正邁入一個全臺數個縣市地方美術館即將相繼竣工開館的新時代,科技理念及工具、社會文化藝術思潮各方面的加速發展,都讓人對美術館及其所能引發的未來想像充滿了期待,也令人好奇,可能性與實際情勢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距離或是碰撞?
    本期跟隨2020年的腳步,遨遊於專欄作者散文詩式的漫行之中,也時而放飛想像,開啟對三十年後美術館觀展體驗的大膽想像。

文 | 沈伯丞
2050年,美術館持續推展藝術和審美的力量,通過科技,化身為電子、生物訊息,化身為穿越名作歷史時空的奇境,讓生命的每個情境都可以和藝術接軌。美術館在突破了實體的框架后,成為了無遠弗界的文化精神和美學存在,在各種編碼的訊息中,將人類的文化基因和美學遺傳,更廣泛地傳遞下去。

「未來」世界始終是一個充滿了各類想像的對象,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 Alban,1561-1626)寫下《新亞特蘭提斯》(New Atlantis),或許現今稱為「未來學」(Futurology)的學門便已經開啟了。而「藝術」中對於「未來」的想像,可以說貫串了百多年的前衛藝術史,從未來派、達達乃至於超現實……,從文學到戲劇和電影,藝術家對於「未來」的想像從未缺席。更遑論影像工業中林林總總的科幻歷險和故事,所建構出的新語言、新文化以及新世界想像。上述這些「未來」,無論是文字亦或者圖像乃至於動態影像,在在的投射了所謂的「未來」乃是一種情境與圖像的展現與詮釋,而其中「科技」構成了「未來圖像」的主要因子,而「博物館」、「美術館」作為隱喻繆思的實體,通過展示技術和圖像想像,或許其真正的文化意義始終是指向未來的。


2050年的博物館和展覽,從科技技術的想像上看,或許其真正得以實現那嘗試去捕捉、描繪與訴說並滿足完整生命整體面貌的可能。

生命的最後時刻,你想要看展覽嗎?

2050腦機介面技術,儘管已然成熟,然而在立法通過《全自然人身體條例》(Total Natural Body Regulation)下,任何人不能進行非必要、介入性的人機介面組合手術與結合。

重症病房中的藝術家,期待看見自己在美術館中的最後一次展覽,通過了醫療道德審議委員會的討論與投票,將近彌留的藝術家得以通過腦機介面科技,連結進入美術館的雲端展場空間中,指揮並調整現場的燈光與作品次序……,腦機介面的即時訊息可以立即轉換成現場工作人員的耳機語音系統和藝術家進行即時的討論與溝通,那一天展覽佈置完成時,腦電介面訊號即將結束前,一道光灑落在藝術家的作品上,油彩反映的微光通過雲端傳出訊息至大腦深處,那好似映入藝術家眼簾的幽光,引領藝術家走向生命的另一端。我們無法知道那一刻腦電作用在藝術家腦海裡的真實模樣,但是那安寧與喜悅的表情,顯示了這最後旅程的美好與寧靜。

兩天後,通過腦機介面「觀賞藝術」正式作為安寧治療的最後階段,進入是否應由健保給付的討論議程中。

從收藏、研究並展示記憶的場域,到伴隨著科技的演化,重新成為伴隨生命成長、體驗、感受與道別的精神場域。生命與技術在審美的精神中,在博物館共融結合。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總編輯:龔雅雯
企劃編輯:于玟、翁玉琴、劉柏村/執行編輯:闕巧婷
出版機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承製: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20春第006期|朝向下一個三十年的美術館有機體
本期專題|2050年的美術館與展覽

未來的美術館什麼樣?我們正邁入一個全臺數個縣市地方美術館即將相繼竣工開館的新時代,科技理念及工具、社會文化藝術思潮各方面的加速發展,都讓人對美術館及其所能引發的未來想像充滿了期待,也令人好奇,可能性與實際情勢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距離或是碰撞? 本期跟隨2020年的腳步,遨遊於專欄作者散文詩式的漫行之中,也時而放飛想像,開啟對三十年後美術館觀展體驗的大膽想像。

分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