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在新北,美術館何為?劉柏村談新北市美術館之籌備當下與全局未來
  • 未來的美術館什麼樣?我們正邁入一個全臺數個縣市地方美術館即將相繼竣工開館的新時代,科技理念及工具、社會文化藝術思潮各方面的加速發展,都讓人對美術館及其所能引發的未來想像充滿了期待,也令人好奇,可能性與實際情勢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距離或是碰撞?
    本期跟隨2020年的腳步,遨遊於專欄作者散文詩式的漫行之中,也時而放飛想像,開啟對三十年後美術館觀展體驗的大膽想像。

文 ︳嚴瀟瀟
預計2022年竣工開館的新北市立美術館,日前處於籌備處正式成立數月、於軟體建設上大步推進的階段。新北市的這第一座公立美術館,將落腳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交界之三鶯新生地,毗鄰鶯歌火車站和鶯歌陶瓷博物館,屬「三鶯陶瓷藝術主題園區整體開發計畫」範圍內之特定專用區。在充滿挑戰與希望的2020年來臨之際,首任新北市市立美術館籌備處主任、同時也是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的劉柏村,圍繞美術館個性及其所處的整體生態規劃,與我們暢談其中的思考與一年來的籌備工作。

在非文化中心地區建立單一形態的美術館並非易事,也與深耕在地、橋接大眾、避免曲高和寡的願景有所距離。劉柏村以自己早年留學法國巴黎的經驗為例,包括盧浮宮、奧賽博物館、橘園美術館、巴黎大皇宮在內的大小館博與西帖國際藝術村、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及不計其數的藝廊的地理位置相當接近,也形成了連動的藝術效應。臺灣的美術館還遠未及巴黎那樣成熟,因此,如何根據本地土壤作出不同提案,在新北市立美術館基地所在園區中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藝術聚落?看似籌建的是美術館,實則是在針對以美術館為其中重要一環的生態全局進行思考。

劉柏村舉新北市立美術館基地連同三鶯藝術村共近10公頃之幅員,強調需以大環境作為總體規劃思考所依託的視野,並以明確的策略方式去構建一個以美術館為核心的場域,除美術館主體架構外,更欲設立包括產業美學研究中心、畫廊聚落、藝術銀行、文創中心、國際藝術村、講座企畫型的藝術學院等分支機構在內的整合型藝術產業聚落,從多方面為藝術家與業界或跨域產業發揮媒合效應。

在此番願景下,劉柏村將建立組織編制視為新北市立美術館籌備工作中的當務之急,以執行美術館整體架構下的各項工作。作為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二級機關的美術館,難以憑一己之力承擔上述龐大的事業體,因此在行政法人化趨勢的整體層面上思考和建立組織編制,將有利於未來美術館的運作,也有助於同步規劃出全面的整體性發展藍圖。


以研究作為新美術館的軟體基石

許多人都曾向劉柏村及其籌建團隊發問:開館展如何做?美術館的定位是什麼?對於劉柏村而言,這些基礎提問都包含於整合性思考之內:作為區域性的美術館,新北市立美術館如何與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或是其他地方美術館作出區隔?新北市轄內29區人口結構複雜、族群多元,同時這也是一座流動的移民城市,劉柏村視之為一大優勢,藉此將美術館地域性架構定位的視野打開。

在現階段的工作中,首先體現在為美術館鋪設軟體基石的資料庫建制:根據居住、活動或創作內容的地緣性、事件性等關聯,初步挑選出與新北市密切相關的百位藝術家進行訪談、探訪的基礎工作,一方面為下一步的研究做田野調查,另一方面也實際回應了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劉柏村說:「『重建臺灣藝術史』對我們來說意味著:如何重新進行架構的工作?區域性改如何設定?我們目前的架構是以新北市作為中心點,進一步發展為涵蓋了北北基、桃園等的『北臺灣』。」學院出身的劉柏村提及西方藝術史研究的發展中,包含在藝術史進程中的不同課題、派別、事件等的區塊設定方法,同樣也應化現於新北市立美術館的籌備研究中,加上針對新北、乃至臺灣身份多樣化社會樣、其所特別強調的文化族群研究,龐大的體系呼喚刻不容緩的前置作業,以及更為細緻完善的人員部署。


多方輻射的策展前瞻策略

在劉柏村看來,美術館包含展覽在內的活動,都應當從研究中生長出來,如此才能建立博物館的價值與厚度。前述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的研究工作,除了為典藏建置奠定基石,也為美術館的策展提供豐富的在地資料,有利於策展人結合自身理念創造出不同的策展軸線,進而不斷推進新北自身藝術史的架構。傳統的藝術史研究大都以時間線性結構進行,而劉柏村希望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工作可以跳脫這一模式,真正面對國際藝術形勢。他以目前正進行的新北藝術家基礎研究中涉及到的寫實主義為例,來自三峽的著名藝術家李梅樹當為翹楚,更可與寫實雕塑、數位藝術中的寫實影像、身體劇場等諸多媒材形式串聯在一起,在肯定和研究過去歷史的基礎上,以不同方式創造出新的連結關係。

「開館之前,展覽計畫先行。」在美術館籌備進程中,除了假新北市藝文中心舉辦的以「藝術家之眼─李梅樹主題特展」(2017)、「生命的旋律─李石樵紀念特展」(2019)為重頭戲的臺灣前輩藝術家預備展之外,劉柏村也細數前導策展計畫若干種,其中以預定於2020年進行的「新北國際雕塑雙年展」、「城市地景藝術節」、以及一系列「附身策展計畫」為亮點。

身為雕塑家的劉柏村依其專長所規劃的新北國際雕塑雙年展,將以現地雕塑創作的國際大型展覽形式出現,邀請臺灣及九位來自海外不同國家的重要藝術家、及其所各自推選的各國策展人,以三鶯到整個新北地區的區域性地理文化特色為基點進行現地創作,這些具國際高度的藝術家、策展人以及各國國內重要美術館的館長也會於開幕之際參與論壇。此間同樣重要的,便是藉各國受邀來臺的藝文記者實地體驗,以其報導為新生的新北市立美術館作出國際宣傳。同時,劉柏村也計劃為這些現地創作橋接國內的不同企業,請後者贊助創作材料或是製作經費。依其規劃,單藉此雕塑雙年展之個案,便可在大型展覽活動企畫製作的同時,也從中生長出種種輻射式的連結。完成後的作品將安置於美術館所處園區之中,預期於2020年、2022年連續兩屆雕塑雙年展,將直接於美術館開館之際增添至少二十件巨型雕塑典藏品。同時,藝術家現地創作的形式更可開放成為民眾親近藝術、與藝術互動的一個交匯地,對美術館尚屬陌生的民眾藉此可以慢慢進入藝術場域。

「附身策展計畫」則力圖積極連結分佈於幅員廣闊的新北地區的多家博物館,如淡水古蹟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瑞芳的黃金博物館、林本源園邸、坪林的茶葉博物館等。在劉柏村看來,這些博物館各自的專業性和自由創造性可在更宏觀的架構中被召喚和仰賴,並以作為博物館共通點的教育性作為串聯線索,形塑一個「博物館學校」的有機結構,而新北市立美術館雖自身館舍尚未完工,但可透過策展人、藝術家的力量,以藝術創作與不同博物館既定的專業與展品對話,此類小型策展計畫不僅將為未來的新北市立美術館積累具直接在地意義的館藏,也進一步擴展其他各博物館的規畫與想像。


產業美學:營造從工作室轉向工廠的創作場域

劉柏村曾參與東和鋼鐵駐廠創作、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對這種由企業提供創作者難以取得的特殊材料為形式的藝企合作深有感悟,在他看來,「藝術家的工作場所與生產模式,因應其製造的基地,將影響其創作的觀念與思維方法、態度的走向」,而產業範圍所營造的創作場域會刺激藝術家的創作動能。

因此在新北市立美術館籌備工作中,劉柏村也提出以「產業美學」作為發揮新北地區產業優勢、彰顯在地獨特身分的思路。他援引二十世紀初構成主義關於藝術家應該「進入工廠、在那裡才有真實的生命」的宣言式倡議,擘劃以產業美學為一大特色的藝術聚落架構,透過產業美學研究中心,從策略高度出發、實際扮演媒合藝術與產業的積極角色。

不僅是在美術館及其園區場域內,劉柏村也提出力求讓產業美學成為美術館連結新北市29區的又一重要路徑:邀請藝術家進駐不同地區的工廠,在地觀察、體驗與創作,而美術館則扮演促成藝術創作與在地空間(包含地方文化場域、藝術家駐留場所、工廠、作品安置場所等)之間緊密關係的企劃者角色,真正成為「依附於城市」的美術館。劉柏村認為這甚至可以成為值得文化部高度上去思考、推行全臺的政策,讓臺灣成為一座「藝術之島」。


策動「博物館群」之力

在全臺各地都興建地方美術館的「大博物館」時代,劉柏村強調不同博物館之間的連結,將成為擴大格局和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基礎。在這一課題上,新北各具特色與專業的美術館、博物館群,有潛力成為從中創造生機的動態結構。劉柏村將文化部擬增設博物館司的最新動向視為一個歷史轉折點,從常態制度上為博物館群體化、體系化提供助力,進一步有益於促進在國際上與海外美術館的對話。走到這樣的一個發展時代,新形態、新觀念下的美術館整體規畫及其對全局的策動力,勢必成為新美術館所必須思考的課題。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總編輯:龔雅雯
企劃編輯:于玟、翁玉琴、劉柏村/執行編輯:闕巧婷
出版機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承製: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20春第006期|朝向下一個三十年的美術館有機體
人物專訪|在新北,美術館何為?劉柏村談新北市美術館之籌備當下與全局未來

未來的美術館什麼樣?我們正邁入一個全臺數個縣市地方美術館即將相繼竣工開館的新時代,科技理念及工具、社會文化藝術思潮各方面的加速發展,都讓人對美術館及其所能引發的未來想像充滿了期待,也令人好奇,可能性與實際情勢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距離或是碰撞? 本期跟隨2020年的腳步,遨遊於專欄作者散文詩式的漫行之中,也時而放飛想像,開啟對三十年後美術館觀展體驗的大膽想像。

Share to